谁发明了现代圣诞:华人地区圣诞节,「少」了什么?多了什么? - 端传媒

我在香港过了40多次的圣诞节,从没使用过“洋节”或“耶诞节”的称呼,圣诞节是西方节日,也是“我们的节日”。


1943年,世界第一张圣诞卡由英国人Henry Cole发明,卡中央画了一群衣著光鲜的中产阶级围坐喝酒,两旁则画了穷人们亦得到温饱⋯⋯

英国小说家珍特‧温特森(Jeanette Winterson)写过一本圣诞故事集,书名叫《圣诞12天:12个故事与12道料理》(Christmas Days: 12 Stories and 12 Feasts for Days)。“十二”这个日数显然来自莎剧《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从基督教圣诞假期开始到最后一夜的主显节(Epiphany,一月六日),共十二夜,在伊利沙伯一世时期,主显节是狂欢作乐的日子,而《第十二夜》的故事尽管没有什么跟圣诞节有关的情节,但故事里的奇情荒诞情且充满喜闹元素的故事,正符合了嘉年华的狂欢气氛。

在温特森的圣诞故事集中,全都是既脱离现实、又带魔幻的温情故事,例如〈雪人妈妈〉(Snow Mama)是关于变成真人的雪人带著小孩去历险、〈圣诞节精神〉( Spirit of Christmas)则讲述精灵一般的小孩神秘出现在圣诞橱窗里,给一对夫妇带来充感悟的晚上。这些故事融合了鬼魅与魔法,温特森的温情笔触却又很合时宜地营造了圣诞气氛,那就是:家人之爱与神秘经验之间的连系。

因此,作为一部“很英国”的圣诞故事集,这本书遥遥呼应了四百年前在《第十二夜》中既神秘又喜乐的圣诞传统。这恰恰也是英国文化中的圣诞节精神:这是一家人在一年之末的冬夜相聚的时刻,大家会围在几乎每间传统英式房屋都会置有的火炉旁边,一起品尝根据“外婆食谱”(Grandma Recipes)烹调的圣诞应节美食,小孩则听著大人们讲述关于圣诞节的神秘故事。

没有烟囱?有窗子生活在香港的小孩之所以“相信”这个故事,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深究故事细节,只接受故事的基本精神:普天同庆的节日里,小孩会收到礼物。

两年前,当我带著孩子移民英国的第一个冬天,首先尝试融入英国本地生活的其中一件事,就是模仿英国人过圣诞节。我随便到一间附近的超市,就以很便宜的价钱买了一棵真的圣诞树,若在香港,真树却是一件相当奢侈的圣诞装饰。我让孩子一同布置圣诞树,并告诉孩子,圣诞老人会在圣诞夜前来给好孩子派礼物。这个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故事,当然是我从香港带来英国的,十岁的大儿子早已听了很多年,亦已“知道”这不过是一个吓唬小孩的假故事;七岁的二儿子和四岁的小女儿却仍然相信,还问著:我们在英国的新居没有烟囱和火炉,圣诞老人怎样进来派礼物呢?妻子只好继续将这个神秘故事说下去:别担心,圣诞老人会从窗口爬进来的。

“圣诞老人从烟囱爬进来派礼物”的故事,我自小已耳熟能详。当然,这是一个从外国进口的故事:一般香港住宅根本没有这种英式烟囱和火炉,因此,生活在香港的小孩之所以“相信”这个故事,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深究故事细节,只接受故事里的基本精神:在普天同庆的节日里,小孩会收到礼物。

香港社会事实上并没有全盘接收整个圣诞节的文化传统,而只是选择性地接收跟我们原有文化中某些元素相符的内容。例如:从圣诞到新年只有一个星期,这跟中国传统中“岁晚过年”的习俗相似,香港成长的学生亦早已习惯,“圣诞假期”跟“农历新年假期”都是横跨一个多星期的学校长假,供我们休息与庆祝。又例如:好孩子会获得礼物奖赏,是存在于大部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观念,像我们会在过农历新年时,要求孩子向大人讲吉利说话,以换取利是,这个习俗跟“圣诞老人”的故事自有其相似性,即“好孩子才收到礼物”。因此,我们可以轻易接受“圣诞老人派礼物”的外来神话,同时无视神话中不符合自身文化习俗(烟囱和火炉)的细节。

神秘主义正是支撑圣诞老人故事的另一条件,不合理、不现实,但小孩却能轻易相信。圣诞节传统正是充满著这样的神秘主义。

可是,同样是圣诞节,温特森的圣诞故事集却告诉我另一个圣诞传统承传的版本。故事中的神秘主义,正正也是支撑圣诞老人故事的另一条件,整个故事本就不合理、不现实,但小孩却能轻易相信,正如他们会相信任何关于鬼和精灵的故事一样,只要它们是有趣的。而圣诞节传统正是充满著这样的神秘主义。在故事集的序文中,温特森就有提及,圣诞中的鬼故事是近代产物,大概起源于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当时正值工业革命,晚上街里的煤气灯会造成鬼影重重的幻影;另外资本主义造成的阶级压迫,也对集体心里产生影响,人们纷纷认为,正正是社会道德败坏,才令整个城市鬼魂处处。

狄更斯:“发明”了“现代圣诞”一个经典的英国文学文本,可以说明温特森的说法: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小说《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这部可能是文学史上关于圣诞的最著名文本,其原名是《圣诞颂歌。散文体。作为一个圣诞节的鬼故事》(A Christmas Carol. In Prose. Being a Ghost Story of Christmas),实质上就是一个遇见鬼魂的道德故事。

小说主角是一个守财奴史古基(Ebenezer Scrooge,另雅译“史顾己”),在圣诞前夜遇见死去故友的鬼魂,以及三个圣诞精灵。这些鬼魂和精灵引领史古基参观自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让他发现自己的锱铢必较和唯利是图,如何对自己和身旁的人造成不幸。故事结局当然是大团圆,史古基一改守财奴作风,向身旁的人施予金钱,领悟施比受更有福的真谛。



原文链接:https://www.danliren.net/post/361.html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验证码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