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第75届柏林电影节吧。这次影展真是充满了政治色彩,但有些操作让人觉得有点双标。
首先,导演拉杜·裘德在电影宫前挂上了写有“Fuck Trump + Putin”的巨幅海报,瞬间成了社交媒体的热点。大家纷纷点赞,觉得他敢于直言,替大家发声。
这届影展还选了不少乌克兰题材的纪录片,比如《时间戳》《闪电划过海面之时》和《目标命中时间》。这些片子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乌克兰社会在战争中的状态,观众们也在映后热烈讨论。
但有意思的是,巴勒斯坦抵制以色列学术和文化运动(PACBI)在影展前呼吁大家抵制柏林电影节,指责他们对以色列在加沙的行为保持沉默,却对乌克兰和伊朗的电影人表示支持。
再看看香港导演李骏硕的新作《众生相》,入选了全景单元。在首映后的交流中,他替拒绝出席的伊朗演员埃尔凡·谢卡里兹朗读了一份声明,声援巴勒斯坦人民。结果,现场被观众多次打断,还有人高喊“从哈马斯手上解放巴勒斯坦”。
更有意思的是,李骏硕在声明结尾用了“From the river to the sea, Palestine will be free”这句在德国很敏感的口号。之后,有传闻说他被德国国家安全部门调查,但他自己表示并没有被警方联系,只是收到了右翼分子的威胁。
柏林电影节的新任艺术总监特里西娅·塔特尔回应说,有人对李骏硕的发言提出了投诉,警方需要调查,但目前没有启动刑事诉讼。她还表示,电影节关心来访电影人的福祉,会与警方保持联系。
然而,在泰迪熊奖颁奖典礼上,《众生相》似乎被“冷处理”了。在参赛影片的混剪中,没有出现它的镜头。而评选委员会主席迈克尔·斯图茨则在台上呼吁政府应资助文化与艺术,而不是削减预算。
柏林电影节一直以来都紧扣社会和政治议题。这次对乌克兰的支持也很明显。但相比之下,他们对巴勒斯坦和加沙的态度就显得有些谨慎。比如,纪录片《一起跑酷》记录了加沙的青年跑酷爱好者,但并没有直接呈现2023年10月7日之后的加沙情况。
反观主竞赛单元的《时间戳》,聚焦乌克兰战时的学校生活。虽然导演试图解析学生对战争、民族、国家等的认知,但影片组织有些凌乱,没能清晰展现珍贵的素材。
更讽刺的是,柏林电影节对《一起跑酷》的映后环节安排也体现了双重标准。在我观看的第一场面向公众开放的场次里,《一起跑酷》的主创以及片中的人物来到了现场,可以在影院内和观众进行即时的互动。可以明显感受到的是,其中一位来自加沙的跑酷爱好者很努力地想要唤起大家对加沙的关注,但措辞上他非常谨慎,没有使用诸如“种族屠杀”的表述或喊出任何声援巴勒斯坦游行上的常见口号。但《一起跑酷》在柏林电影节的最后一场放映上,电影节竟没有安排任何影院内的映前或映后环节,甚至没有让主创上台向观众们打个招呼以及简短发言。观众只能在放映结束后去放映厅外与主创们见面并“私下”交流,如果他们真的有这个兴趣的话。这也就意味着,当关于加沙与巴勒斯坦的讨论离开了柏林电影节所提供的平台,柏林电影节无需对此直接承担责任后,这些讨论才得到“允许”。柏林电影节试图挽留的最后一点脸面在此时已经荡然无存。
去年,纪录片《唯一的家园》获得了柏林影展最佳纪录片奖。导演在领奖时呼吁终止对巴勒斯坦人的种族隔离措施,但事后遭到德国媒体和政客的批评,指责其发言是“反犹”。柏林电影节在这些连锁反应中始终没能保护当事人尤瓦尔。
总的来说,柏林电影节在政治议题上的选择性处理,确实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双重标准的存在。这也引发了对电影节专业性和独立性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