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政府空前放大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属性,推动顶尖高校大力扩招理工科生之时,传统的文科名校正经历“被时代抛下”的危机感。
“文科招生的比例,会从原来的百分之三四十降到百分之二十。”3月6日,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的一句话掀起风浪。
大减文科,另一面是大搞工科。复旦打出“一步到位”的口号,一改传统“成熟一家做实一家”的审慎做法,一次性开设六个新工科创新学院,专攻集成电路、计算与智能、生物医学工程、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电子信息与未来空间领域。
以“自由而无用”的校训闻名、身为中国高校文科重镇的复旦不惜以“大手术”式改革舍长就短,折射大陆高校学科布局改革的整体导向。复旦大学2023年-202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显示,复旦大学全日制本科生中,攻读人文社科的学生占比超过四成,而工科仅占15%。按照未来本科招生数文、理、医、新工科、交叉学科各占20%的改革规划,复旦文科招生将迎“腰斩”,全校齐装满员地推进新工科建设。
“我们一直有这样的焦虑,”复旦党委书记裘新在学校春季工作会议上说,“没看准历史大方向,会被时代的列车远远抛在后面,连声招呼也不打;或者虽然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但没及时赶上时代的列车,同样会被历史的车轮碾过。”
3月18日,面对争议,金力再度接受采访,称文科是复旦的不可动摇的“老根”。但文科大调整格局不变:传统文科专业缩招,而新增的“新文科”项目均聚焦文科和理工医学科交叉,双学士学位规模占今年招生数的12.4%。
大陆顶尖高校迫切求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危机感何来?预算总经费是压在高校头上的大山。2024年,复旦预算总经费182亿,增长不到2%;而上海交大预算经费达281亿,增长超6%。一个让复旦焦灼的数据是,过去五年间,同是被坊间戏称为“魔都双子星”的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经费差距从不到30亿人民币,扩大到了近100亿元。
不断扩大的经费差背后,是中国高校新一轮资源竞争:谁抓住“新工科”,谁就能获更多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