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也有性取向?中国酷儿短视频创作者的隐秘生存术 - 端传媒

柏朗有着“三面人生”。

抖音视频中,28岁的柏朗戴着黑框眼镜、留着络腮胡,穿短裤白袜。他在镜头前熟练地分饰两角,演绎男同性恋回家过年的种种啼笑皆非——“表哥,餐桌上这些亲戚你怎么全都能叫得上称呼?”“那当然,我在软件上都见到了他们本人……”随后,专属于男同性恋约会软件Blued的消息提示音在画面外响起——

这是伯朗精心设计的段子,表哥通过Blued意外发现亲戚也是同性恋。巧妙的细节在短视频中层层叠加,左下角还附上了标签“#熊狒”和“#彩虹男孩”。

除夕前夜,柏朗拍摄好这条视频,随后导入、剪辑、设定定时发送。视频将在大年初三上线。第二天,他就要踏上从上海返回山东老家的高铁。

柏朗是一位活跃于抖音、小红书和B站(Bilibili)的酷儿博主。用他的话说,这一面的他“活在算法之中”。他为直播数据忧心忡忡,反复调整内容,试探如何既能精准地触达男同性恋用户,又能提高点赞量,在戏谑与自嘲中引起群体共鸣。经过两年多与平台推荐机制的周旋博弈,柏朗相信自己已经摸清大数据的门道。

电脑合上的那一刻,柏朗才短暂地回归真实的一面。柏朗和男友在上海生活,都是摄影师和设计师,共同经营一个卖袜子的网店。每年过年期间,二位总会各回各家,展现他们的第三面,在家中做不被承认性取向的乖儿子,最为疲惫,也最不真实。

不过今年有些不同。

大年初一晚上,亲戚相聚家中,刚上初中的堂妹兴奋地将手机中一段短视频投影到客厅的电视屏幕上。柏朗的心猛地悬了起来——屏幕上,他和男友在樱花纷飞的街道上相拥。那一刻,他精心编织的数字隐身衣瞬间消失,原本分隔清晰的三重身份,在短短几秒内重叠交织。

此前,在回家的高铁上,柏朗特地关闭了抖音的定位权限,他以为这样做之后,老家的亲戚就不会刷到自己的视频。不料堂妹仍穿透了算法的屏障,发现了他的秘密。

在中国社交媒体的版图中,LGBTQ+群体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得愈发狭窄。2018年,新浪微博一度将“同性恋”定义成敏感词,最终迫于公众压力才取消禁令。2021年,中国掀起治理“娘炮”现象的风潮,抖音等平台屏蔽具有“阴柔”气质的男性形象。同年7月,20余个高校LGBTQ+社团的微信公众号突然消失,留下一片灰色的“未命名公众号”页面。

不过,时下热门的短视频平台似乎有另一套游戏规则。喜欢就停留,不喜欢就划走——在上下划动之间,用户懂得给系统投喂自己的喜好,而平台也投其所好,以推荐算法精心排布视频的内容流。

对于驰骋于短视频平台的创作者们,也在一次次试错中学着驾驭算法。在同性恋不能被点破的空间,博主们频频造梗,挪用口音,暗示身份。也有博主试图用内容赚点儿钱,响应平台号召,围绕同性恋社群建立起垂类内容。

只不过,费尽心思撑起的算法空间,似乎很轻易就能被打破。


算法也有性取向?刚开始做博主时,柏朗并没有考虑过算法。他只是模仿着其他男同性恋博主拍摄日常生活。这位“霉粉”跟着泰勒·斯威夫特的音乐打节奏,在健身房的镜子前展示身材,或在旅途中对着镜子或玻璃幕墙自拍。

连更五天后,柏朗意外地收获了一千位粉丝。

他发现了一个吸粉规律:在视频开头的前三秒露出白色的袜子。白袜是东亚男同性恋社群亚文化中代表性欲的符号之一。当视频不露出白袜时,完播率就会大打折扣。在他看来,是白袜让系统在几帧之内锁定了视频的受众。

不过,推荐算法的作用是双重的。当它准确推荐时,柏朗能和他所设想的观众友好互动。但更多时候,柏朗是在和算法的“不推荐”做游戏。

柏朗曾在小红书发布自己和男友的生活片段,并带上标签“同性”。但数天后只有30多个浏览量。按照往常经验,推荐系统会在数小时内不断摸索,找到最可能对这条帖子感兴趣的用户群体进行推荐。浏览量的增速会在第二天达到峰值。

“发三天还不破百,肯定就是被限流了,说明这条废了。”柏朗解释道。就算限流,后台也只会显示账号一切正常,柏朗无法推测被限流的具体原因。

“室友”成为一个心照不宣的替代词。这个词既避免了限流风险,也未违背现实。圈内人自然明白,一个男生频繁发布与“室友”的亲密互动意味着什么。

在川渝生活的女同性恋博主林疏桐,也在与推荐算法斗智斗勇。她经常对着镜头演绎内心戏,以细腻的表演呈现自己遇到喜欢女生时的情绪波动,配上数个女同社群专属的标签。

“#宝宝辅食”曾是林疏桐常用的标签。一位拍摄女同性恋情侣生活的博主解释,反女权的直男用户很多时候不会承担传统意义上的“母职”,他们对育儿内容不感兴趣。这使得酷儿女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恶意评论,获得安全感。然而,这个标签偶然出现在一个富有男权论调的社群论坛后,便有无数恶意评论循迹袭来。收到数位男性用户对外貌评头论足的留言后,林疏桐便放弃了这个标签。

与其说推荐算法针对不同用户会呈现出不同的性取向,不如说LGBTQ+社群在有着强烈“异性恋倾向”的算法信息流当中,像解谜游戏般破译着算法的规则,巧妙地挪用推荐机制,灵活地试验、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符号体系。男同性恋群体用“室友”,女同性恋群体用“#le”,跨性别群体用“#ts”——这些都是在无法直接使用如“同性情侣”、“lesbian”或“transgender”等敏感词时,被创造出来的文化变体。

然而,酷儿博主们精心构建的数字城堡,随时可能坍塌。




原文链接:https://www.danliren.net/post/430.html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验证码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