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张祖翼著《清代野记》,里面讲了几个关于贼的故事,风趣十足。兹记录一。
光緒改元,予入都應順天試,秋闈報罷,遂館於光稷甫侍御家,以待再試。時正季冬,予臥室為廳事之東廂。一夜,忽聞更夫與人語,但聞「不白借」三字,又聞答以「曉得」二字,以為渠與同輩語耳。將黎明,忽聞院中有物墮地聲甚巨,亦不知何物。曉起,主人謂予曰:「今日請爾啖賊贓。」余問故,主人曰:「昨夜有賊屋上過,更夫喝之,賊曰:『借道者。』更夫曰:『不白借。』至天明,遂以此物為借道費耳。」視之,玉田鹽肉一肘,重十餘斤。予乃恍然於所聞之語
清末张祖翼著《清代野记》,里面讲了几个关于贼的故事,风趣十足。兹记录一。
光緒改元,予入都應順天試,秋闈報罷,遂館於光稷甫侍御家,以待再試。時正季冬,予臥室為廳事之東廂。一夜,忽聞更夫與人語,但聞「不白借」三字,又聞答以「曉得」二字,以為渠與同輩語耳。將黎明,忽聞院中有物墮地聲甚巨,亦不知何物。曉起,主人謂予曰:「今日請爾啖賊贓。」余問故,主人曰:「昨夜有賊屋上過,更夫喝之,賊曰:『借道者。』更夫曰:『不白借。』至天明,遂以此物為借道費耳。」視之,玉田鹽肉一肘,重十餘斤。予乃恍然於所聞之語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四:
唐时人称父为哥。《旧唐书・王琚传》:“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同气惟有太平。’睿宗行四故也。玄宗子《棣王剡传》:“惟三哥辨其罪。”玄宗行三故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而称之为四哥、三哥,亦可谓名之不正也已。玄宗《与宁王宪书》称大哥,则唐时宫中称父、称兄皆曰哥。
前贤考证,哥字初不为兄,直到唐朝才有了兄的意义。原因是唐室源出于鲜卑,而鲜卑语中称父兄为“akan”,音译为汉语就成了阿干或阿哥,故唐皇室就有了称父为哥的故事。顾炎武颇不以为然,认为是名不正言不顺,其实是不知
【题解】
本文于万历十六年(1588)写于麻城。何心隐(1517—1579),原名梁汝元,字桂乾,号夫山,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曾从学颜山农,为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放弃科举道路,在家乡组织“萃和堂”,进行社会改良的试验。后因反对严嵩的斗争,遭严党疾视,改名何心隐,四处讲学,其言行颇具“异端”色彩。后被湖广巡抚王之垣以“妖逆”“大盗犯”的罪名捕杀于武昌。后人整理有《何心隐集》。李贽在此文中,肯定了何心隐“以天下为家而不有其家,以群贤为命而不以田宅为命”,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畏死”的
众所周知,明朱元璋废除宰相,独揽朝政,真正做到了独夫的地位。他不相信官僚,对于官僚的规矩就特别多。最后大家一起糊弄,把明朝糊弄完了。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一记载:
從來仕宦法網之密,無如本朝者。上自宰輔,下至驛遞倉巡,莫不以虛文相酬應。而京官猶可,外吏則意甚矣。大抵官不留意政事,一切付之胥曹,而胥曹之所奉行者,不過已往之舊牘,歷年之成規,不敢分毫踰越。而上之人,旣以是責下,則下之人,亦不得不以故事虛文應之。一有不應,則上之胥曹又乘隙而繩以法矣。故郡縣之吏,宵旦竭蹶,惟日不足,而吏治卒以不
按:法令之根本,在于规范社会,保障社会之正常运转。不在于严与不严,而在于适度,能者尽其能,材者尽其材。至于惟严是瞻,反倒行逆施,万马齐喑了。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二有《人才》篇,对此论述到:
世人谈信仰,多自夸如何虔诚,如何吃斋,如何念佛,如何施舍等等,在佛面前,不过是虚妄的沾沾自喜,甚至是罪孽。
《日知录》记载三则关于佛教与信仰的故事,特录如下:
晉許榮上疏言:「臣間佛者,清遠玄虛之神。今僧尼往往依傍法服,五戒粗法尚不能遵,而流惑之徒競加敬事,又侵漁百姓,取財為惠,亦未合布施之道也。」《洛陽伽藍記》有比丘惠凝死去復活,見閻羅王,閱一比丘,是靈覺寺寶明,自云:「出家之前嘗作隴西太守,造靈覺寺成,棄宮入道。」閻羅王曰:「卿作太守之日,曲理枉法,劫奪民財。假作此寺,非卿之力,何勞
《孔子闭房记》的内容具体是什么?现在已经无从考察。顾炎武认为是类似《推背图》之类的图谶秘纬图书。也有人从字面上认为,《孔子闭房记》是房中术一类的图书,到底是什么,因为古代的焚书,已经不知道了。但从史料的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出这部书大概率是谶纬书。
满足禽兽之欲而刻薄荼毒百姓者,古已有之。顾炎武《日知录》记载:
明永乐、宣德间,鞑靼来降,多乞留居京师,授以指挥、千百户之职,赐之俸禄及银钞、衣服、房屋、什器,安插居住,名曰降人。正统元年十二月,行在吏部主事李贤言:“臣闻帝王之道,在赤子黎民,而禽兽蛮貊。待黎民如赤子,亲之也;待蛮貊如禽兽,疏之也。虽圣人一视同仁,其施也必自亲以及疏,未有赤子不得其所而先施惠于禽兽,况夺赤子之食以养禽兽,圣人忍为之哉?窃见京师降人不下万餘,较之畿民三分之一;其月支俸米,较之在朝官员亦三分之一,而实支之数或全
2024 年布克奖入围作品主题和叙事风格多种多样,女性创造历史是入围作品的主导力量。入围的六部小说中有五部由女性作家创作,这是该奖项 55 年历史上入围女性作家最多的一次。今年入围的书籍探讨了种族、身份、气候变化、记忆和太空探索等重大当代问题。
顾炎武《日知录》论礼制卷,载有“后魏田制”一条,称其足可为后世法。
後魏雖起朔漠,據有中原,然其墾田均田之制,有足為後世法者。景穆太子監國,令曰,周書言,任農以耕事,供九穀。任圃以樹事,貢草木。任工以餘材,貢器物。任商以市事,貢貨賄。任牧以畜事,貢鳥獸。任嬪以女事,貢布帛。任衡以山事,貢其材。任虞以澤事,貢其物。乃令有司課畿內之民,使無牛者,借人牛以耕種,而為之芸田以償之。凡耕種二十二畆,而芸七畆,大略以是為率。使民各標姓名於田首,以知其勤惰。禁飲酒游戱者。於是墾田大增。高祖太和九年十月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