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的勝利與悲劇:《國家為什麼會失敗》(附epub文件)

由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與哈佛大學政治學家詹美斯・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合著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Why Nations Fail),無疑是當代政治經濟學領域中最具影響力與挑戰性的著作之一。它試圖回答一個困擾了人類數百年的根本問題:為何世界上有些國家富裕、健康、穩定,而另一些國家卻深陷貧窮、疾病與暴力的泥淖?兩位作者透過跨越數千年、遍及全球各洲的歷史證據,提出了一個簡潔而強大的核心論點: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最終取決於其政治與經濟

香港28年(下):主权移交后,五位特首的管治、抗争与改造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第28年,政府经历了从港督到特首的过渡,管治模式也经历大幅改变。回归初期,香港在殖民政府架构的基础上,设立以行政长官为主的行政主导制度,并享有独立于中央政府的立法权、司法权和终审权。但是随著政治格局的大幅改变,回归初期的自由开放,如今变成以国家安全为首要原则的管治权威。本专题希望探讨“香港管治模式”如何由殖民时期得以确立、形成一个独立运作的政府架构,并在香港主权移交后成为管治的基础;又如何在经历28年管治后,日渐偏离最初的想像。当“国安法五周年”成为新的纪年,我们需回顾,五位行

香港28年(上):从九七前到中港融合,全球化中管治问题的积累

随著香港反对派政党中所剩无几的、多年来坚持抗争路线的政党,社会民主连线(社民连),在今年七一之前受压解散,2025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进入第28年。香港角色早已历经转变。自二战后,受人口增加、经济转型、主权移交等历史阶段影响,香港政府的管治模式一步一垒,演变成今日所见。本专题希望探讨“香港管治模式”如何由殖民时期得以确立、形成一个独立运作的政府架构,并在香港主权移交后成为管治的基础;又如何在经历28年管治后,日渐偏离最初的想像。此间不吝殖民政府与中共政府的政治考虑,亦与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的发展

端传媒:蔡澜逝世与最后港式风流:“香港四大才子”称号曾是大陆输入?

蔡澜(1941-2025)先生数日前于香港养和医院逝世,在众多纪念他的评论中,都绕不开连他自己都不承认的“才子”称号,以及因他自身经历和言论的种种矛盾而引起的不同误解。更遑论从香港本身的文化记录角度出发,据笔者回忆,四人走红的当年,在社会普泛层面,其实并不存在把蔡澜、金庸、倪匡和黄沾并列为“香港四大才子”的说法。但这“四大才子”的说法在后来乃至当下如此普及,乃至香港民众也普遍接受,而这个其实是“外来”的概括称号,毕竟又以他者观点,从旁看出了一点香港流行文化和广义上的香港文人的特色——这个界定“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