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退休金一個月只有200多塊人民幣,你會怎麼活?在中國的廣大農村,這不是假設,是無數老人生活的現實。他們怎麼看待自己的生活?又如何理解這個變化劇烈的國家?今天,讓我們和特約撰稿人一達回到他的家鄉,聽聽來自中國農村最真實的聲音。
大家好,我是一達,現在定居英國,正在讀政治學的博士學位。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青年的社會運動,我平時主要關注性別議題,但與此同時,我也非常關注勞工、城鄉差距和教育不平等。
最近你在端發表了一篇中國農村養老困境的報導,你當初是怎麼關注到這個議題的呢?
因為今年我隔了好幾年終於回了一趟湖北老家,其實我一直是城市裡長大的孩子,雖然我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現在都住在農村,但我已經算是進城務工的第二代了,也就是說雖然我的父母都出生和成長在農村,但是依靠求學和進城務工,從此就在城市裡紮根了。因此我是在城市出生和長大的小孩,我一年也就回一次老家。這樣的成長環境其實讓我之前非常少主動去關心,我爺爺奶奶他們在農村的生活,還有相關的議題。然後契機是當時我刷到了一個短視頻,一個叫護城風的博主,2023年的時候,他在成都拍了一支一天養老金購買力挑戰的短片。挑戰在成都隨機找一位老年人,我帶他去超市,用他一天的養老金來購物,我來買單。結果遇到一位來自南充的婆婆,他現在根本沒有收入,沒辦法拍成原來預想的主題。
那你現在有收入嗎?
我這收入啊,得不得,我78了。
沒有養老金嗎?
不得不得。
通過短視頻裡婆婆的描述,他除了每個月只有農保發的107塊錢,除此之外完全沒有任何其他收入,主要是依靠家裡的孩子們接濟。但是兒子過年的時候也失業了,所以生活特別拮据,婆婆說好久沒吃肉了。最後他們在超市買了一些米、麵、肉,結賬的時候就要120多塊。可見婆婆的生活光靠農保,其實是根本活不下去的。
這個視頻發了以後,引發了非常大的反響,然後護城風的視頻就被刪除了,他的賬號也被封禁了。這是我第一次對農村的養老問題有比較強烈的感受。
然後今年春節的時候,我正好有機會回老家,不算是特別嚴肅的調查採訪,但我和我爺爺、外婆還有村子裡的老人們聊了聊,我就特別想弄清楚他們晚年的生活賬是什麼樣的,還有他們所面臨的困境有哪些,最後得到的答案還是讓我非常震驚和難受的,所以就有了這篇稿子。
明白,你可以舉一個讓你覺得很震撼的例子嗎?
就拿我爺爺舉例子吧。 嗯。 我爺爺一年的養老金只有1800塊錢,他今年79歲了,他這錢要怎麼花呢?其中的400塊要交新農合醫保,水費一年是150,燃氣是330,剪頭髮一個月是10塊,那麼一年就要120塊。他自己種菜,大部分的時候可以不用買菜,但這1800塊還是根本不夠日常的開銷。這是在院子裡一筆一筆跟我算出來的,那個時候我真的感覺被震撼到,我才開始意識到,哦,原來我爺爺的晚年生活過得這麼拮据。
所以他現在還在鎮上的化肥廠當保安,雖然他的工作並不算辛苦,就是操作工廠大門口的升降桿,然後在保安室裡打打牌,但因為他的吃住都在廠裡,相當於一天工作24個小時,全年除了春節幾乎沒有休息。
他一年的工資在這種情況下只有18000塊,折和每個月是1500元。另一方面,對於這樣的小型私人共廠來說,僱用相對年輕的勞動力往往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因此這樣的工資也只能僱傭得到像我爺爺這樣70多歲的超齡工作者。但我爺爺對這份工作其實是非常感激的,因為像他這麼大年紀的老人,他明年就要80了,能找到願意僱他的,還是一份坐辦公室的工作,在他們村里非常少見。
我們當時在院子裡算賬的時候,就有一個鄰居的大爺走過來,他就用虐待揶揄的口氣和我爺爺說,說不定人家明年就不要你了,然後爺爺就擺擺手沒理他,在他心裡,工廠裡的工人就像親人一樣,所以即使工資很低,他還是很欣賞他的老闆的。
嗯,那村里其他的老人呢?也是和你爺爺一樣都還需要工作嗎?
是的,像我爺爺這樣的超齡工作者,在他們村子裡,甚至是鎮上,其實都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歸結原因還是我們剛才說的,村里的老人的養老金根本養不起老,而且有著非常非常明顯的城鄉差距。按照中國人社部公佈的養老金政策,在2023年,像我傢鄉下的老人,每個月的養老金只有222塊5元,而普通的企業職工的人均養老金是3162元,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養老金就更多了,高達6278元,是城鄉居民的接近30倍。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我覺得應該是受到30多年改革開放和城市化的影響,城市和鄉村的差距越拉越大,最明顯的就是產業結構不一樣了,而且這和城鄉的戶口雙軌制有關。城市裡有工廠,有公司,該有的福利制度啊,社保啊,養老金啊,基本都有,可是農村就不一樣,早些年集體經濟一散,改革開放以後農村就是轉變成了家庭連產責任承包制,粗糙的理解就是大家全靠自家那一畝三分地過日子。農村裡的農民自己幹活,自己種地,算是個體戶,沒有單位,沒有保障,誰給你交社保,誰給你管養老?所以你看現在那些領最低標準養老金的人,農民佔了大多數,但是種地其實是非常高強度的體力活,七八十歲的老人彎腰下地,一天下來腿都直不起來,然後一畝地一年頂多掙500塊,這還是要看天吃飯。這些年隨著機械化農業的推廣,很多地都被村里有年輕力氣的家庭或者外來的公司承包走了,老人們自己留個小菜園,重點蔬菜自己吃,或者搞搞小型的養殖,例如水產龍蝦和魚,還有兔子、養蜂等,過年過節才捨得買肉吃,所以他們不能停下,他們急迫的想掙錢來為自己的生活,甚至是子女的生活提供保障,往往在還具備勞動能力的時候,想多賺一點錢。
我們鎮上之前有一個化工廠,因為離村子近嘛,一些中老年人能在這個化工廠裡找到類似於保潔、保安、食堂這樣的工作,但後來因為疫情,資金鍊斷裂,這個化工廠就停工了,老闆也自殺了,隨之而來的就是一整個廠的勞動力無處可去。
那怎麼辦呢?還有什麼其他辦法可以掙錢嗎?
化工廠這些相對有保障的工作就沒了,那麼他們就只能去做一些小工了,說白了就是賣苦力。村里很多老人,年輕的時候呢,他們就是第一代農民工,在工地打零工,他們普遍是沒有養老保險的,現在很多工廠倒閉了,而這些工廠往往就是進城農民工主要的目的地,我家有好幾位親戚都下了崗,然後也很難找到穩定的工廠再去工作。
在廣州海珠區那邊有一個布料市場,他們下了崗之後,有一些人就會去那邊的路邊等著,來接一下零工。這樣一天大約工作12個小時,收入在100到200元之間。產生這樣的現象其實也是一個很長期的結構性問題,不是他們不想為未來有保障,不想簽合同或者交社保,而是有的時候這些企業為了節約自己的開銷,他們一聽,你要上社保,那就不會要你了,所以很多農民工其實只能乾一天算一天,生病了就沒人管,幹不動了也沒人管。
另一個是他們其實也可以自己交社保嘛,但是一個月是一兩千塊錢,這對於他們來說是非常大的一筆開銷。另外就是如果之前是沒有交過社保的,那麼現在交的話就需要補繳那一部分,就需要一次性拿出好幾萬塊。這就進一步加劇了這些農民工的負擔,很多人根本就拿不出來這個錢,所以就只能持續的斷交。
因為當前眼下的壓力大於對未來的籌劃,雖然說農民工的工資啊,在過去的五六年當中都有一個非常顯著的增長,但是呢,隨著通貨膨脹的增加,以及在城市生活過程當中的這個生活開支的這個增加,導致農民工拿回家去的這個現金的這個收入,就是錢越來越毛了。在這樣一個情況下,他為了讓自己的這個孩子讀書,讓自己的老人安度晚年,就不得不犧牲當前對未來的一個保險的這個開支。
這是10年前在主流媒體上,中國社科所研究員張毅教授對於農民工為什麼不交養老保險原由的一個分析。10年過去了,當時那一批農民工現在就會遇到嚴峻的養老問題。比如說像我這一次遇到的紅爺,他今年60多歲,算是村子裡稍微年輕點的,他和我說他的退休工資一年只有400元。
八歲了。 十年漲一次。 十年漲1000塊錢啊。 現在是400塊錢,十年之後就是1400。 為什麼說他1000呢?
紅爺只有小學的文憑,他年輕的時候結了婚,後來因為太窮了,老婆就離家出走了,再也沒有回來過。他年輕的時候就是四處打零工,現在主要的活就是兩件事,一是去鎮上當小工,搬磚、扛水泥呀什麼的,二是開三輪車拉貨、拉人,他手上有兩輛三輪車,一輛大的摩托三輪車是用來拉貨的,另一輛電動三輪車是拉人的。有時候工地缺人手,他也會上鎮去開一下攪拌機啊、叉車什麼的,我還問過他怕不怕被查,他就一邊抽煙一邊笑說沒有人會來查這個的。
後來我還做過一次紅爺的電動三輪,他帶著我沿著河去鎮上逛了一圈,他當時坐在車上打開音響,放了一首一五計劃時期,也就是差不多是50年代的時候的兒歌《小燕子》。
一達,前面你提到鄉村的老人們因為養老制度的不平等,為了維持生計需要不停的超齡工作,那他們在應對風險方面的情況又怎麼樣呢?
說實話,農村老人在應對風險方面的能力真的是非常弱,尤其是應對疾病的能力。在中國農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依然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首先,可能很多像我一樣在城市生活並且有一保的人難以想像,那就是在農村治病是非常昂貴的。雖然農村也是有医保的。
2002年的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明確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這是我國政府歷史上第一次為解決農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問題實施的重大舉措。
這個推出的新農合醫保制度,意思是農民自己掏一部分錢,政府補一部分,理論上可以報銷住院和門診的費用,還可以跨省報銷,非常方便。但現實中就是新農合報銷的比例非常有限,還是分階梯式的,所以村民依然要承擔相當大的自費費用。
就拿我外婆的情況來說,我外婆現在有高血壓、心髒病等多種慢性病,他是需要長期服藥的,但是門診的報銷額度一年就五六百塊,這個錢基本上一個月的藥費就用光了。他之前還吃過一陣進口藥,一個月下來自費得兩千多,太貴了,後來沒有辦法就只能換成了國產藥,可是就算這樣,每個月還要自掏腰包一千多。
鎮上的衛生院報銷比例雖然比較高,大概七到八成,但是也有前提,比如說像丙類藥,就是那些非臨床必須,價格較高的藥品,它壓根就不在報銷範圍內。實際算下來報銷就沒有那麼高了,真要去到縣里或者市里的三甲醫院,那報銷比例更低,只有五成。像他這樣有長期慢性病的老人,說白了就是一輩子的事,光靠新農合根本扛不住。但是城市里就不一樣了,比如說北京,北京的退休老人看門診,基本上90%都能報銷,醫療條件、藥品目錄、各種保障,農村根本沒有辦法比。
但這種因為城市戶口和鄉村戶口而產生的制度差別,我覺得是非常不公平的。我外婆年輕的時候,因為家裡出身好,是貧農,然後趕上了婦女能頂半邊天的那一波,讀完了高中,他還會俄語,他當時當上了村里的婦女主席。八九十年代,他頭腦比較靈活,那個時候就跑去廣州擺攤,從賣菜到開服飾店,再到搞麻將館,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還在老家蓋了兩層的小樓。
剛回老家的時候,那個時候真的是風光的不得了,他還給自己攢了一筆養老錢,可現實很快就打臉,你回到村里,戶口還是農村的,城市打拼20年,該有的福利一樣都沒有撈著。
結果就是年紀一大,身體一垮,所有的積蓄幾乎全部用在一藥費上。說這麼多,其實我就想講的是,農村老人哪怕交了一寶,生了一次病,還是很容易讓家裡陷入困境。很多老人根本不懂各種類型的藥品的報銷比例啊,或者嫌太麻煩,乾脆不辦,結果就是一場大病,家裡積蓄全花光,甚至負債,所以忍著,熬著,靠自己,靠孩子,這是大多數農村老人唯一的辦法,可要是熬不住了呢?孩子也幫不上忙,很多人最後只能選擇最極端的一條路。我今年過年期間也聽說了,村里有人因為交不起手術費喝農藥走了,我想喝下去的那一刻可能也是他能為自己做出的最後一個決定吧。
嗯,真的很慘烈。 嗯,制度方面的缺失,普通家庭要怎麼來應對呢?這些老人的孩子們可以給到支持嗎?
我覺得雖然在農村養兒防老的觀念很根深蒂固,但實際上年輕的一代都在往城市跑,村里就越來越空。我查過民政部的數據,到2022年,中國一半的老人是空巢或者說是獨居,在一些偏遠的城市和農村,這個比例甚至達到了70%,而鄉下65歲以上的老人比例比城里還高了6.6%,這就意味著鄉下其實有更多更年邁但沒有人照顧的老人。我家村子里的那些年輕人,基本上都會去珠三角啊,或者長三角的服裝廠打工,一天工作10個小時左右,把所有的錢都攢下,但是他們現在也都是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狀態,缺乏制度性保障的情況下,一丁點風吹草動都可能極大的影響到他們的家庭財務狀況。
因此,子女對養老的分擔其實非常有限,或者說很力不從心。許多老人跟我坦言,認為孩子們其實也不容易,也並不指望他們養老,甚至非常內疚,由於身體不好之類的原因,增加了孩子們的負擔。那這些照顧的勞動就會轉移到家庭中更弱勢的女性身上。
在農村,特別是我們那個地方,性別不平等是非常非常直觀的,家裡的女人就是要更多的負起照顧父母的責任。過年男人們聚在一起喝酒啊、打牌,女人就在廚房裡忙里忙外。平時其實也是,男人上工地搬磚拉貨,女人呢,除了燒飯洗衣、照顧家務,還要娶工廠單位的食堂打工,甚至反過來,老年女性很多還要幫自己的孩子分擔一部分的家庭勞動,替他們照顧下一輩什麼的。
但很多女性其實並不適應這樣的生活。我採訪了一個老年女性,鳳山,他現在大概50多歲。去年他的兒子、兒媳生了孩子沒有人帶,他只好辭工帶了一年孫子。可這一年他沒工資不說,其實連買菜都得自己貼錢。兒子的感謝歸感謝,但誰都覺得媽媽帶孫子這是理所當然的。到最後鳳山受不了了,他又選擇了回工廠打工,雖然這樣做的代價就是他每個月還得補貼親家母1000塊錢,再加上他兒子兒媳婦兩口子每個月再給1000,才算給親家母一個帶孩子的工資。但是他覺得這樣也好過他自己去當無常的全職保姆。
結果呢,今年4月的時候中美貿易戰打起來了,很多工廠撐不住,倒閉的倒閉,裁員的裁員,鳳山也失業了,他又只能靠親戚、熟人幫忙,四處找機會,想要重新開始賺錢。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賺錢才能讓他心安。
嗯,其實面對這麼多現實的困境,這些老人們有沒有什麼自己去應對的辦法呢?
其實農村的老人還是很有韌性的,很多農村老人真的是只能靠自己,還有鄰里之間的互幫互助,所以像我老家那樣的村子裡,老人們就自己湊合出了一套模式,比如說紅爺,雖然他自己生活也特別拮据,但平時就主動開著三輪車幫村里的老人去跑腿,送到鎮上啊,或者說送他們去別的村里走親戚,算是村子裡半義務半掙錢的一條交通線。
平時大家誰家裡有點什麼事,也會互相敲門照應,這種鄰里互助其實某種程度上就頂替了家庭照料,甚至是社會保障的位置。也有人在家裡裝了攝像頭,圖一個心安,但說實話更多的風險其實是攝像頭看不見,並且也管不著的,而且獨居老人的精神健康問題也需要我們關注起來,因為他們往往也沒有精神健康這個概念,精神類疾病的就診和後續的治療也花費昂貴,很多農村來的人其實根本捨不得花這個錢去確診,以及後續的治療。
但這個東西它到底能不能長久,能不能替代專業的照護,失能失智的老人該怎麼辦?鄰里照護其實很難提供充足、專業並且安全的照護。因此,真正該補上的是制度,是政府應該給到的保障,可是這部分大家其實都很心知肚明,在短時間內是等不來的。
嗯,聽起來農村的這些老人們他處在很多政策的一個盲區之中,並沒有說從他們的角度出發的很多的政策,也沒有很多惠及到他們。那他們在這樣的情況下是怎麼看待自己的生活呢?他,這些會影響到他們看待政府的想法嗎?
我覺得這些老人對自己的生活更多是帶著一種矛盾又含混的看法。我覺得你說的沒錯,他們確實是處在很多政策和國家想像的盲區裡,但對他們來說這些東西太遙遠了,影響不了他們的信仰。一方面很多老人還是非常相信國家的,甚至是,嗯,很單純的懷念毛澤東時代。比如說我爺爺,他現在生活挺困難的,他自己也都說,當時毛澤東時代吃大鍋飯,人民公社的時候沒有什麼東西吃的,可是他還是覺得如果毛主席還在,我們的生活就不會是這個樣子了。這裡面有一種對於過去的浪漫化,但更多的我覺得其實是他們沒有辦法用別的語言去解釋自己的困境。
再比如說像我奶奶,他根本不覺得國家是為他服務的,他會直接和我說,他覺得習近平就是皇帝,這就是一個自然的狀態。對他們來說,國家很遙遠,新聞聯播里那個國家是另外一個世界,村子里的那些基層的官員其實也只關心化肥廠、工廠,跟他們這些普通農民其實沒有太大的關係。所以當工廠倒閉了,然後他們需要借錢看病了,或者說工地剝削他們的勞動了,他們也都不會去怪罪政府,他們甚至不能理解這兩者之間是有關聯的。
我覺得這跟所謂的文化資本有很大的關係,農村的村民很難把自己生活中的苦難和宏觀的國家政策,甚至是國際形勢聯繫起來,甚至很多人連自己過得不好都不一定能清楚的說出來。但如果從他們的人生經歷看,他們確實是覺得這個國家變好了,因為他們小時候是經歷的大飢荒。
現在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有小樓房,在這樣的對比下,他們不一定會怨恨國家,更多的是把生活的不如意當作是個人的一種無力,或者說用他們的話來總結,這就是命。因為在他們的語言體系裡沒有更精確的詞彙去來描述這些結構性的問題了。
嗯,一達,你這一次回鄉在和你的爺爺、外婆和這些老人交談之後,你自己有什麼怎樣的收穫嗎?
我覺得其實對我的影響真的挺大的,因為我自己平時在做的研究也更多是和城市裡的青年、社會運動有關,大家談的都是女權、酷兒這些詞,但這次回鄉讓我特別清醒的意識到,這完全是兩個不同的世界。村子裡的人甚至連貿易戰是什麼都不知道,更不用說什麼是權利,什麼是民主,但這並不是說他們不重視,而是這些詞對於他們來說其實根本就不存在的。
對我爺爺奶奶那輩人來說,國家是什麼?是新聞聯播裡非常遙遠,而且非常抽象的東西,或者說是村子里那個偶爾出現的官員,但是他們的現實,失業、疾病、或者說精神健康,還有養老的焦慮,和那些宏大敘事是完全斷裂的,所以這次經歷也讓我重新思考,我們平時談的那些美好的社會到底是給誰的,那些看不見,聽不懂,甚至都沒有辦法用語言去描述自己的困境的人,他們也屬於這個社會嗎?我現在也越來越覺得做研究啊,做報導啊,不是為了有趣,也不是為了說討論的有多熱鬧,而是為了去記錄那些被結構性不公所困住的人,去呈現他們的現實,那種在語言之外的真正的現實,我也希望我自己再未來可以繼續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