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卷一论经义:
爱恶相攻,远近相取,情伪相感,人心之至变也。于何知之?以其辞知之。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是以圣人设卦以尽情伪。夫诚于中必形于外,君子之所以知人也。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先王之所以铸鼎也。故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周身之防,御物之智,其全于是矣。
这段文字大概说明的《易》的目的和作用,就是“尽情伪”,所谓情伪,就是真假,所以《易》就是用来明辨是非的。具体怎样辨呢?通过辞,言辞、卦辞都可以辨事物的真伪。
人们的喜恶会互相影响,远近的关系也会互相吸引,真情和虚伪之间会互相感应,这是人心变化的一个极端表现。我们怎么能知道这些变化呢?通过一个人的言辞就能知道。那些打算背叛的人,他们说话的时候会显得心虚;内心有疑虑的人,说话就会犹豫不定。心地善良的人言辞简短,性格急躁的人话就多;诋毁善良的人,他们的言辞往往是飘忽不定的;失去原则的人,说话就显得软弱无力。
听他们的话,再观察他们的眼神,人的内心怎么可能隐藏得住呢?所以,圣人会设立卦象来揭示真情和虚伪。因为内心的真实情感必然会表现在外在的言行上,君子正是通过这些来了解别人的。古代的圣王会铸造象征万物的鼎器,让人们知道神灵与奸邪的区别,这正是先王们的智慧所在。因此,人们说,创作《易经》的人一定是心怀忧虑的吧?保护自己的智慧和应对万物的策略,全部都在这其中体现出来了。